莒光鄉位在馬祖列島最南,包括東莒與西莒兩個島嶼。東莒與西莒因為狀似兩隻趴在中國閩江外海的狗兒,因此舊名「東犬」與「西犬」,又合稱「白犬列島」。後來取毋忘在莒之意,才更名為莒光,因此也就有了東莒與西莒之稱。
旅遊路線:莒光遊客服務中心→東莒燈塔→福正聚落→神秘小海灣→大坪→大埔石刻

搭11點的船班 到達東莒 於民宿卸下行李後填飽五臟廟 就決定以11路出發 漫步東莒 第一個點 當然是董莒燈塔 我們就看著他以他為目標 走在蜿蜒在小徑上 相信一定有路可以通到









路上生態還蠻豐富的




連蚱蜢都很可愛



終於來到大馬路 又看到馬祖傳統房屋 看了指示牌 知道正前方是遊客中心 後方是福正聚落



遊客中心前一隻正在收或織網的蜘蛛





我和百合已經很有默契 我們都會走小路 走進村莊 因此沿著井往下走來到海邊 就看到這兩艘龍船 端午佳節時村子裡的人都會組隊 來參加 我們到時已經比賽完了




應該是緊臨海邊 風沙大吧 所以廟門關著 開著側門

廟裡面有著熟悉的范謝將軍



當地居民正曬著衣服 竟然發現原來淑娟在 編的環的實用版 在這裡風很大
衣架是很難使用的 倒不如像這樣 省事又牢靠


燈塔漸漸近了


各位看官你應該可以看到樓頂上有出現人跡-這要當成呈堂供證

在半山腰上往下看 及往上看



當我們到達燈塔時 燈塔的門還開著 參觀的人還很多 因此我們就決定等人散了再進去參觀 沒想到就此錯失良機 因為這是VIP行程





在燈塔附近 看到這樣一個東西 沒有任何介紹 長得又很奇怪 詢問之下才知道這是一個藝術品
不過後來因為懸吊這顆石頭的繩子無法承受此重量 就變成這樣了




麥門冬的果實

燈塔的景色真的很美 在燈塔附近逗留好一會 終究需告別 踏上旅程


在這裡遇到一位遊客 之前在南竿服役 退伍後因為喜歡這裡常常回來 碰到時他正在享用昨天抓到的貝類
很不好意思的對我們說 你們太晚來了 大家又閒聊了一下 再繼續我們的環島行程

從某個角度望去,海灣的海蝕柱與海蝕溝,令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因此民間流傳了呂洞賓與何仙姑在此得道的浪漫故事,故又名「呂何崖」。平台右下方,有一平衡岩,傳說是玉帝的玉璽,為了鎮住呂何二仙所擺放,往平台右方遠眺山稜線,又酷似一隻石獅看守玉璽,石獅下方海平面上有一尖銳之海蝕柱,漲潮時像一隻鯊魚,退潮時又像一隻犀牛與石獅緊緊相伴。
海灣東上方有一坑洞,居民稱之為「燕巢」,是鳥類聚集之處。曾經有電視台探險節目一行人,冒險進入拍攝洞內景觀。該洞穴可以通往海邊,早年是採蚵者的捷徑。
據說,昔日馬祖列島海盜橫行,這裡曾經是島上民眾躲避海盜的最佳藏身之處。由於坑內尚遺留砲彈殼及未爆彈,建議遊客切勿冒險進入。




大埔聚落
大埔原名「大浦」,福州語彙「浦」為小港灣之意。東莒附近海域早先盛產黃魚、鯧魚與帶魚,大埔是島上僅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漁村,澳口開口向南,為一個天然港灣,景色秀麗;聚落區朝向的「對面山」(又稱樓仔頂)正好可以阻擋冬季北風的入侵,故島上的居民,常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變化採取合宜的漁作澳口,因而有「夏福正,冬大埔」的居住慣例與習性。






大埔澳口外面不遠處,有一座林坳嶼立於海上,島嶼蒼翠,植物生態資源豐富,但目前並無交通工具可以前往,只能遠眺美景,拍照留念。


















烏臼


擁有百年歷史的大埔「魚路古道」又稱「下底路」,在當年物力維艱的歲月裡,兩個聚落的居民們為了圖溫飽奔走於大坪與大埔之間。魚路古道原有兩個出口,從大埔出發直走可以抵達大坪村,在曬魚場處拐個彎經過「埔座」(今發電廠周邊)可通往猛澳港。
古道的生態極為豐富,各種候鳥、蝴蝶,隨著季節更迭,在每個轉角帶來驚奇,各種原生植物,在四季轉換間,為古道著上各種色彩。每年的9月,古道的紅花石蒜恣意開滿山坡小徑;10月,你可以大口品嚐「柘果」甜甜的乳香味;11月,一叢叢黃色的小油菊,又像是金黃的地毯。近年來,東莒社區協會也開始著手林相更新,除了原生的石蒜,也開始復育馬祖的百合及豆梨,又種上桃花、櫻花及百香果等果樹,期望為古道帶來更多樣的面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