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日 星期一

推薦書~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

這幾年在荒野接觸許多和以往生活模式大不同的朋友
慢慢的我也開始學習尊重生命 友善土地的各種方式
開始希望能蓋一棟合乎自己想要的家屋

因此開始看很多這類的書 接觸這類的朋友
最近看到這本書
對裡面幾個對象都非常景仰
其中一個是在屏東里港~大茉莉農莊
他們的房子是用報紙為材料之一蓋出的紙磚屋
最吸引我
因為我們家自爺爺那代就在送報紙
到父親這代
報紙與我有很多的愛恨情仇 也是父母養大我的經濟來源
找個時間一定要去拜訪一下這農莊
《蓋自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

最綠色環保、友善環境的在地自然屋:
舊料屋、木架黏土屋、紙磚屋、網室屋、土磚屋、土團屋、木屋、老屋綠改造……

友善土地,就是友善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
用自然、有機的方式長出來的家屋,讓家人住得更幸福!

不論是運用最新環保技術建造出的節能屋
還是就地取材甚至是廢料蓋出來的機能房
除了分享如何打造有機家屋、過減碳生活
更告訴您如何善待週遭土地、與環境共生
與鄰里建立社群關係,真正生活紮根於此

「好舒服的風,起霧了/飄雨,飄到臉上/看那邊的霧,看鳥飛/晚上,躺在那裡,看月亮/然後,睡覺/就是這麼舒服!」


這 是南投水里自己動手蓋房子的阿忠八歲的女兒愛真,爬上家裡屋頂漫走時,隨性自然的哼唱,天生的小詩人率真地唱出了每個人心裡對「家」最原初的想望。《蓋自 然的家屋:打造手感的家.享心安的節奏》便是在這份對「家屋」與自然連結的想望上,尋訪了十六位屋主及他們親自動手打造的自然家屋。

這些「自然建築」與現代主流建築最大的差異有二,一是建築材質,一是建築系統。材質上針對在地環境來選擇設計、房子最終可回歸大地、材質可再利用;建築系統上,則是仰賴人的勞動力、更甚於機械科技,因此怪手卡車等機械,做到了適當的控制。

為 什麼會從無到有選擇自己蓋出自然建築?透過屋主分享,像是來自台東的輝哥,父執輩那一代,雖都是務農,但都會蓋房子,與親戚合力把村莊裏的房子輪流蓋起 來,所以他覺得自己動手蓋出「共棲寮」是很自然的事;南投水里的阿忠小時候蓋過鴿舍,長大後就蓋出兩層樓有旋轉樓梯的木屋,而且921地震後房子斜了,就 把它給拉直就好了!他們把蓋房子視為成天生本領、把維修換新看成跟呼吸一樣理所當然。

此外,書中屋主們多是跳脫傳統價值觀的人。他們的思路不受拘束,像是台北阿立與彰化謝宅的老屋綠改造,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實驗推敲從中找出綠改造的解法,實踐自己對環境的一份心意。

有的則是所謂的自然人,他們習慣於蚊蟲偶爾出現、走路時腳邊會有花草輕拂、想吃什麼就自己種、自己釀,需要什麼家具就自己做,他們對自然中的動植物比較敏感,透過觀察與順從自然,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

書 中屋主們,大致上有一些共通點,生活簡樸、貼近自然、汗水淋漓、笑得開懷、不隨波逐流、對生命充滿好奇心與熱情。所以,這些房子是他們「自然的家屋」,他 們有的找到了青松所提到的「心安的節奏」、有的則進入了「狂喜自由」的境界,他們是真正走在時代的尖端,與我們分享居住與生活的智慧。

資料來源: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42200391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