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類:莫氏樹蛙 艾氏樹蛙 小雨蛙 面天樹蛙
螳螂: (有興趣可以參考大冠鳩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64449036968258&id=100002094987034)

魚藤的嫩芽及花苞

(蛺蝶科) 展翅 55 - 70 mm,翅膀表面黑褐色或褐色,上下翅有尖角狀突起,翅腹面具明顯的眼紋但有些個體變化很大,雌蟲翅緣有角狀突起,近似種樹蔭蝶,顏色較淡,翅緣突起狀較黑 樹蔭蝶小,幼蟲以颱風草、五節芒、台灣蘆竹、象草等禾本科植物寄主,成蟲喜吸食樹汁、糞便、腐果,喜歡陰暗的環境,飛行緩慢,為樹林中常見的種類。(資料來源:嘎嘎的"驚奇山行"網站)
黑樹蔭蝶的蛹

在上個月定觀時看到正要結蛹的狀態

之前拍過的幼蟲

這次還看到白條斑蔭蝶 原以為他是端紫斑蝶 後來夥伴看到她產卵在竹葉上 才看出來 (蛺蝶科) 展翅75 - 89mm,翅膀表面黑褐色具明顯的白色帶斑,翅腹面深褐色具條狀白色斑紋,雌雄外觀近似,但雌蝶體型較大。本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南部地區部份個體白 色條斑極小,出現黑化型的個體,幼蟲食草為綠竹、桂竹、孟宗竹,成蟲常見於竹林內,出現於於 3 - 10 月間,喜食腐果、樹汁、糞便等,為台灣最大的蛇目蝶種類。
紅邊黃小灰碟 常見的 自從知道牠的幼蟲食草是火炭母草 繁殖期在冬天 就開始會去留意 但尚未有機會看到像果凍的幼蟲

大斑波紋蛾的幼蟲
(波紋蛾科)中小型,前翅灰褐色,左右翅面各有5枚近圓形的大斑,於翅基一枚,前緣2枚,後緣2枚,其中後緣的2枚合翅時相連,外觀近似連珠波紋蛾但本種斑型較大,連珠波紋蛾於翅緣上的圓斑近似相連,本種幼蟲型態模仿百步蛇,各節具三角狀的黑斑,型態神似,各齡期的幼蟲顏色多變,有些顏色糊狀近似蟲糞,幼蟲以懸鉤子植物寄主,普遍分布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具趨光性,幼蟲白天很容易在寄主植物上看到。(資料來源:嘎嘎的"驚奇山行"網站)

蠖螋護卵
(一) 昆蟲的分類: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革翅目
(二)革翅目:俗稱蠼螋,生活史為卵→若蟲→成蟲,屬於漸進變態昆蟲。體長而扁平,頭部扁闊,咀嚼式口器,前翅短小革質,後端平截;後翅較長,膜質縮藏於前翅下方,不善飛行。腹末端 通常具鉗狀尾鋏,常見棲息於潮濕的落葉層、腐木、樹縫、樹葉莖枝上,通常雜食性,少數種類有寄生及捕食習性。雌蟲有護卵、護幼及哺育等行為。全世界有1200種,台灣已知49種。(資料來源:嘎嘎的"驚奇山行"網站)



鹿子蛾 蛹還在旁邊 所以飯粒說應該剛出來

莫氏樹蛙 特有種 成體特徵:
體型:中型纖細,♂4-4.5cm,♀4.5-5.5cm
頭部:頭寬小於頭長,吻端尖。眼睛虹彩橘紅色,鼓膜及顳褶明顯。
背部:墨綠色,會隨環境變深或淺。背部常帶有一些小白斑或黃斑。
體側:白色或黃色,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黑斑。
皮膚:光滑沒有顆粒。
腹部:黃色或白色,有圓形小顆粒。
前肢:背面綠色,腹面白色有些黑斑,有時指間的微蹼及指端吸盤都有黑斑分布。手臂外側白色皮瓣明顯。
後肢:背面綠色,股部內側橘紅色,外側有明顯的白色皮瓣。黑斑散佈在腿部及足部內側,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有時也有黑斑。
相近種類比較:台北樹蛙體側沒有大黑斑,虹彩及股部內側黃色。
分布: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省兩千五百公尺以下的果園、樹林及開墾地。
繁殖期:隨地區而異,台灣北部及東北部一般在春天及夏天繁殖,中南部則在夏天及秋天產卵,潮溼的山區、例如溪頭,則終年繁殖。
行 為:平常住在樹上,繁殖期時才到水邊活動,常挖一個淺淺的洞藏身在落葉底下,也喜歡躲在水溝旁邊的石縫、鬆鬆的土堆或草根裡鳴叫,有時也會爬到樹上鳴叫。 叫聲很響亮,如同火雞叫般的一長串「呱-阿,呱阿阿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形成配對,偶而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同時和多隻雄蛙交配情形。(資料來源:楊懿如老師的青蛙學堂)

下山在前山步道拍到的面天樹蛙
特有種 成體特徵:
體長:小型,♂2-3cm,♀4-5cm
頭部:頭長略等於頭寬,吻端尖。鼓膜及顳褶不明顯。
背部:體色會隨環境變成淡褐色或深褐色。兩眼間有深色橫帶,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
皮膚:粗糙,有許多顆粒性小突起。
腹部:白色,散佈一些灰黑色斑點。
前肢:上臂及手部外側散佈一些白色顆粒性突出,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趾端有吸盤,內掌突不特別明顯。
後肢:細長,有黑色橫帶。小腿及足部外側散佈一排白色鋸齒般的顆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關節處的白點特別大。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無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有單一咽下外鳴囊,體型較雌蛙小很多。
相近種類比較:艾氏樹蛙的內掌突發達,體色可以變綠。
分布:廣泛分布於 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幾乎只要有艾氏樹蛙地方,都能發現面天樹蛙。
(資料來源:楊懿如老師的青蛙學堂)

之前拍過的面天樹蛙 都在姑婆芋的葉子上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