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1020419青山定觀

 因為下午安排大型阿生的演講 本月定觀增加好多人 多了好幾雙眼睛 讓此次定觀開了新的眼界
蛙類:莫氏樹蛙 艾氏樹蛙 小雨蛙 面天樹蛙
螳螂:花螳螂 姬螳螂 小螳螂 大螳螂  (有興趣可以參考大冠鳩的FB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64449036968258&id=100002094987034)
棋石小灰蝶的所有狀態
在97年第一次來到青山 吃到咬人狗的果實 之後就難得有機會 本次又再次品嘗到這美味 真是太有口福了

從本次定觀紀錄開始 部落格的生態照片 也要加入一些知識 而不是只是找到他的名字就滿意

魚藤的嫩芽及花苞

(蛺蝶科)  展翅 55 - 70 mm,翅膀表面黑褐色或褐色,上下翅有尖角狀突起,翅腹面具明顯的眼紋但有些個體變化很大,雌蟲翅緣有角狀突起,近似種樹蔭蝶,顏色較淡,翅緣突起狀較黑 樹蔭蝶小,幼蟲以颱風草、五節芒、台灣蘆竹、象草等禾本科植物寄主,成蟲喜吸食樹汁、糞便、腐果,喜歡陰暗的環境,飛行緩慢,為樹林中常見的種類。(資料來源:嘎嘎的"驚奇山行"網站)
黑樹蔭蝶的蛹

在上個月定觀時看到正要結蛹的狀態

之前拍過的幼蟲


這次還看到白條斑蔭蝶  原以為他是端紫斑蝶 後來夥伴看到她產卵在竹葉上 才看出來                                   (蛺蝶科) 展翅75 - 89mm,翅膀表面黑褐色具明顯的白色帶斑,翅腹面深褐色具條狀白色斑紋,雌雄外觀近似,但雌蝶體型較大。本種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南部地區部份個體白 色條斑極小,出現黑化型的個體,幼蟲食草為綠竹、桂竹、孟宗竹,成蟲常見於竹林內,出現於於 3 - 10 月間,喜食腐果、樹汁、糞便等,為台灣最大的蛇目蝶種類

紅邊黃小灰碟 常見的 自從知道牠的幼蟲食草是火炭母草 繁殖期在冬天 就開始會去留意 但尚未有機會看到像果凍的幼蟲

大斑波紋蛾的幼蟲
(波紋蛾科)中小型,前翅灰褐色,左右翅面各有5枚近圓形的大斑,於翅基一枚,前緣2枚,後緣2枚,其中後緣的2枚合翅時相連,外觀近似連珠波紋蛾但本種斑型較大,連珠波紋蛾於翅緣上的圓斑近似相連,本種幼蟲型態模仿百步蛇,各節具三角狀的黑斑,型態神似,各齡期的幼蟲顏色多變,有些顏色糊狀近似蟲糞,幼蟲以懸鉤子植物寄主,普遍分布低中海拔山區,成蟲具趨光性,幼蟲白天很容易在寄主植物上看到。(資料來源:嘎嘎的"驚奇山行"網站)

蠖螋護卵
(一) 昆蟲的分類: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革翅目
(二)革翅目:俗稱
蠼螋生活史為卵→若蟲→成蟲,屬於漸進變態昆蟲。體長而扁平,頭部扁闊,咀嚼式口器,前翅短小革質,後端平截;後翅較長,膜質縮藏於前翅下方,不善飛行。腹末端 通常具鉗狀尾鋏,常見棲息於潮濕的落葉層、腐木、樹縫、樹葉莖枝上,通常雜食性,少數種類有寄生及捕食習性。雌蟲有護卵、護幼及哺育等行為。全世界有1200種,台灣已知49種。(資料來源:嘎嘎的"驚奇山行"網站)


橫紋豔金花蟲

鹿子蛾 蛹還在旁邊 所以飯粒說應該剛出來



莫氏樹蛙    特有種      成體特徵:


    體型:中型纖細,♂4-4.5cm,♀4.5-5.5cm


    頭部:頭寬小於頭長,吻端尖。眼睛虹彩橘紅色,鼓膜及顳褶明顯。


    背部:墨綠色,會隨環境變深或淺。背部常帶有一些小白斑或黃斑。


    體側:白色或黃色,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黑斑。


    皮膚:光滑沒有顆粒。


    腹部:黃色或白色,有圓形小顆粒。


    前肢:背面綠色,腹面白色有些黑斑,有時指間的微蹼及指端吸盤都有黑斑分布。手臂外側白色皮瓣明顯。


    後肢:背面綠色,股部內側橘紅色,外側有明顯的白色皮瓣。黑斑散佈在腿部及足部內側,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有時也有黑斑。


相近種類比較:台北樹蛙體側沒有大黑斑,虹彩及股部內側黃色。


分布: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省兩千五百公尺以下的果園、樹林及開墾地。


繁殖期:隨地區而異,台灣北部及東北部一般在春天及夏天繁殖,中南部則在夏天及秋天產卵,潮溼的山區、例如溪頭,則終年繁殖。


行 為:平常住在樹上,繁殖期時才到水邊活動,常挖一個淺淺的洞藏身在落葉底下,也喜歡躲在水溝旁邊的石縫、鬆鬆的土堆或草根裡鳴叫,有時也會爬到樹上鳴叫。 叫聲很響亮,如同火雞叫般的一長串「呱-阿,呱阿阿阿」。雌蛙受雄蛙叫聲吸引主動接近雄蛙形成配對,偶而也會出現一隻雌蛙同時和多隻雄蛙交配情形。(資料來源:楊懿如老師的青蛙學堂)



下山在前山步道拍到的面天樹蛙

特有種  成體特徵:


體長:小型,♂2-3cm,♀4-5cm


頭部:頭長略等於頭寬,吻端尖。鼓膜及顳褶不明顯。


背部:體色會隨環境變成淡褐色或深褐色。兩眼間有深色橫帶,背部有一個XH型的深色斑。


皮膚:粗糙,有許多顆粒性小突起。


腹部:白色,散佈一些灰黑色斑點。


前肢:上臂及手部外側散佈一些白色顆粒性突出,有黑色橫帶。指間有微蹼,趾端有吸盤,內掌突不特別明顯。


後肢:細長,有黑色橫帶。小腿及足部外側散佈一排白色鋸齒般的顆粒性突起,以小腿和足部相接的關節處的白點特別大。趾間蹼及趾端吸盤發達,無外蹠突。


第二性徵:雄蛙有單一咽下外鳴囊,體型較雌蛙小很多。


相近種類比較:艾氏樹蛙的內掌突發達,體色可以變綠。


分布:廣泛分布於 台灣西部中低海拔山區,幾乎只要有艾氏樹蛙地方,都能發現面天樹蛙。



(資料來源:楊懿如老師的青蛙學堂)




之前拍過的面天樹蛙 都在姑婆芋的葉子上拍到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推薦-台南的樣子

台南的樣子

資料來源:博客來:http://tinyurl.com/d5xx7jb


旅人、遊子、異鄉客、台南人……最不可錯過的「台南」真情書!

  台南,有人寫老街、有人介紹店家、有評論建築…
  這本書描繪出她的氣味,她真正的樣子!


  她的小吃勾引著老饕的味蕾
  她的老街散落在每個轉身驚喜處
  她的廟宇是祖先一段段浪漫故事
  她的風貌古今共譜,是我們一去再去的相約
  她是台南
  有她的樣子!


  無論多少年更迭,我但願,在這裡作夢、生活的我們,都喜歡台南的樣子。


  一本專為台南遊子,也為台南旅人而寫的深情手札,觸動每一個人台南的心弦。


  一個個美麗地景,一段段溫柔故事,
  融入在光影游藏的桌紋肌理中,
  等待你啜飲那個老下午,
  看著南方的花蕊,這呢嫷。


   台南,一個你我都心之嚮往的島內好所在,近年來更是老房子、新創意、文化活動不輟。深耕府城教育界二十餘年,作育無數莘莘學子的王美霞老師,長期走訪各 台南特色店家,與店主真心博真情,並拾起筆,記錄下屬於台南人的歲歲年年,以及就連在地人都不見得熟悉的地方采風,展現南都燁燁光華。希望所有歸鄉的台南 遊子,以及造訪台南的旅人,除了美食、古蹟、拜神之外,能看見簡單卻美好、庶民卻富饒的文化樣貌,將台南的樣子,化作一個個美麗旅行記憶。


作者簡介


文字∕王美霞


  演繹過許多角色,無論是國文老師、學務主任、台南市國文科輔導員、《南市青年》主編等等,只是盡心敬力。而最自在安然身份是在文字裡呼吸,因為,她深信前世的出身,不過是一隻在扉頁裡憨夢的書蠹。


攝影∕方姿文


  土生土長的純種台南人。


  低彩度的重度迷戀者,主張乘風追逐青春的漂泊足以忘憂,倚賴直覺且對完美有點小偏執的天蠍座。


  喜歡旅行,常在流浪過程中重新體認到身為台南人的自信與驕傲,於是開始練習透過鏡頭捕捉故鄉職人們的種種執著,以照片來訴說屬於台南人的記憶,希望藉由呈現這些枝微末節的角落,來記錄這個城市美麗的夢。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102/4/12 南部開講 在地旅行:台南後花園之旅

愛咱們的家鄉

在福爾摩沙有一群人很努力地在經營 這一集介紹的是我的家鄉
從小在這裡長大 卻很少離開住家附近 等到專科畢業 一離開就跑到基隆 再回來就一直住在台南市
透過荒野夥伴的引領 有機會開始認識我的家鄉





追分車站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內門龍崎走走


 有朋友介紹 2013高雄內門宋江陣活動 可順勢搭乘觀光公車遊覽內門 因此來到內門
結果我們來到搭乘處卻苦等不到公車 決定自己跟著路線跑
第一站來到紫竹寺(資料來源http://www.nmzizhusi.org.tw/news.asp)
當天因為帶爸爸媽媽 所以沒走很遠 隔幾星期又和弟弟一家人來到這裡 就有到旁邊的紫竹公園 光明吊橋去
走一走 附近還蠻有地方可以走的  不過在經過吊橋時 就聽到像牛一般的叫聲 有牛蛙







當天是觀音媽生日 很熱鬧 提供午餐及冷飲 還有許多藝陣表演 也有街頭表演





第二站來到南海紫竹寺
宋江兵器展示館

宋江兵器展示館位於南海紫竹寺旁,內部陳列著所有宋江陣的兵器,另外還展示著《水滸傳》108條好漢的臉譜作品,外牆壁磚上拼出色彩鮮豔的宋江陣畫作,讓整個兵器展示館充滿濃厚的宋江陣氣息,完整呈現宋江陣的文化。(資料來源:http://who-ha.com.tw/page1_1.html)


第三站來到

興安宮/朱一貴文化園區

人稱鴨母王的朱一貴,清朝時來台移居內門鴨母寮,與52義士引發全台最轟動的反清復明戰爭。內門人以天上聖母之名興蓋興安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及鴨母王朱一貴。民眾來到興安宮,於廟埕前可見一口井,為當年朱一貴起義時駐軍飲水的古井,廟前水池還可看見朱一貴趕鴨子的塑像。(資料來源:http://who-ha.com.tw/page1_1.html)




內門鄉木柵教會
教會建於咸豊年間為本省第三古老的基督教堂(資料來源http://nelmen.tacocity.com.tw/nelm31.htm)
附近還有一個木柵吊橋 應該很有得逛 已經與百合約好找時間來看看


另一條線可以看到雁門煙雨
名列臺陽八景之一的雁門煙雨,指的是內門區境內因青灰岩所構成的惡地地形,受到雨水沖刷以及二仁溪流經切割,群峰羅列,就像列對飛行的雁群而得名。(資料來源:http://who-ha.com.tw/page1_1.html)


308高地
 第一次上到這裡 真是美 不過沿途都是土雞城
308高地是高雄市內門區和台南市左鎮區、龍崎區交界的高地,因海拔標高308公尺而得名。登上308高地觀景樓,遠眺草山月世界及嘉南平原,視野可見台南海岸,從日出到日落,景色變化萬千,還可順道品嚐風味土雞餐,是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好去處。(資料來源:http://who-ha.com.tw/page1_1.html)



離開內門 回途經過龍崎 經過爸爸的推薦 進入龍崎文衡殿 會知道這裡是因為308馬拉松賽跑
一進到廟庭 就可以看到許多銅雕 很有藝術氣息 找資料時 發現廟的網頁也是自稱品建築賞藝欣惜恩典
下方是台灣雕刻藝術大師陳正雄先生的作品
陳正雄的人像雕刻,在形象寫實的結構上,深藏自由灑脫的力度,立體呈現了材料的洞識,生活的觀察,社會的訊息,和命運的見解,隨著刀鋒入木的雕創過程,展 現材料原質的美感肌理,伴隨著台灣人的容顏特徵,個體的存有狀態,特定族群的心理徵貌,和一種深情的詮釋方式,構成了陳正雄雕刻大師的個人風格特色,也豐 富了台灣塑藝術的內容。(資料來源:http://www.wenheng-temple.com/artist1.html)





另外林洸沂大師,為文衡殿創作三件照壁交趾陶,日月蓮臺、松鶴延年、竹鹿長青為主題(資料來源:http://www.wenheng-temple.com/artist1.html)
下次要去找看看

相關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jw!rXKkTFSLBR.CNiWChnKrIYQ-/article?mid=1722

500年後台灣森林消失?太空包養菇年砍118座森林公園 -網路文章

記者游琁如/特稿
手機遊戲「蘑菇人方吉」爆紅,連帶養菇業者推出實體的太空包養菇,引起一陣辦公室養菇熱潮。然而你知道嗎?這種使用「太空包」木屑養殖香菇的方式,只要再約500年左右,就會讓台灣的森林完全消失。

「其實太空包養香菇的方式,並不只提供給有興趣的民眾嘗試養菇,台灣各大香菇養殖業者,也是照這樣的方式『種香菇』。」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保育部主任楊俊 朗表示,台灣地處熱帶,過去養菇方式多以段木種植為主;近年來養菇業者為求利潤,紛紛轉而使用木屑養菇,而這正是讓台灣山林地快速消失的最大兇手之一。

用工廠標準化生產的太空包香菇,使用的是各種樹木打碎混合的木材,木屑在取出固定分量後進行消毒去菌工作,接著打入待養菇類菌種,再用塑膠包封住,使其「走菌」;段木香菇走菌時程約需半年至一年,木屑香菇則只要三個月,大大縮短其工作時程。

「用木屑養菇的方式,多半業者因為成本超低,只使用一次便將之丟棄。」楊俊朗說,台灣林地缺乏價格管制,造成養菇業者大量取木材製作養菇材料之行 徑。據了解,在台灣砍樹木的市場賣價,一公斤只要0.8元,同價換算一包平均1.7公斤的太空包香菇,加上包裝、菌種施打等過程,每包成本不到5元,到消 費者手中的市場價約為150元,足足賺了20倍以上利潤。

據2008年地球公民基金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養菇業者在08年時為了用木屑「種香菇」,一年砍掉2300公頃的森林面積,相當於88座台北大安森林公 園。08年時台灣香菇產值約為70億,地球公民基金會推估從08年至今,每年養菇產業穩定增加5億產值,也就是說直至今(2013)年,台灣養菇業的年產 值已超過90億,每年砍掉的森林面積也達到近3000公頃,相當於118座大安森林公園,照這個速度繼續成長下去,台灣的山林面積,再500年後便會完全 消失。

除此之外,台灣人真正「能吃的菇」也非常有限。「我小的時候,只有吃過黑色的鮮香菇和黑木耳,根本沒看過杏鮑菇。」楊俊朗今年43歲,回憶自己的「吃菇生涯」,約在25歲時第一次吃到當時價格昂貴的金針菇,近十年來才看過杏鮑菇。


「金針菇、杏鮑菇其實都是生長在寒帶的菇種,台灣氣候根本無法養殖。」楊俊朗進一步說明,台灣因地處熱帶,最適合本土生長的香菇應為市場最常見的鮮 香菇和黑木耳,近年來興起的金針菇、杏鮑菇等菇類,其實都是使用「冷氣房」養殖。冷氣房養殖香菇有三大壞處,一為冷氣本身排碳量超高;二是因冷氣房乾燥, 養菇業者得大量澆水,多數業者採用抽地下水養殖方式;三是養菇冷氣房多半建置在田間,農田一旦灌上水泥,就永遠成為「死田」。

「現在我們能做的,首先就是選擇正確的香菇吃,減少吃金針菇、杏鮑菇等『不屬於台灣的香菇』,其次就是不要再買太空包香菇,以免山林地繼續大量砍伐下 去。」用正確的飲食和消費方式,為自己的生活環境投票,同時也保護台灣山林地,否則有一天,台灣不只將面臨沒有森林,土地、農田、動物也都將相繼消失。

編按:

本文目的並非打擊台灣菇農,台灣菇農讓台灣香菇產業成為世界最大產地,實為台灣之榮光。本文背後希望提醒的還是希望政 府中央政府能修改法令,加強「農牧用地」之管,並且儘速推動認證合法伐木、杜絕盗伐;同時也希望相關業者能研發木屑替代品,減少砍樹。呼籲政府和社會政策 面、生產面、消費面改變。吃菇或許無罪、養菇無罪,但當生產和消費過程已明顯付出嚴重的環境代價時,是否應修正產業和消費的型態,減少對地山林的破壞?

本文記者於2013年4月12日專訪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保育部主任楊俊朗,由楊俊朗口中獲得關於台灣香菇產值、產量等逐年增加數據作為文內資訊來源。以下記者參考並節錄地球公民基金會於2009年3月發表之《我們吃掉多少森林-台灣伐木養菇議題之調查研究》,對於木屑的產生來源作出以下簡短摘要回應。

一、台灣木屑來源:
菇農傾向使用相思樹木屑做為香菇太空包的主要原料;油桐、山麻黃等原生闊葉樹木屑做為杏鮑菇、金針茹等其他菇類太空包的主要原料,業界簡稱雜木。 台中縣新社鄉太空包製造業者的木屑來源,主要為新竹、苗栗地區;南投縣埔里鄉、魚池鄉太空包製造業者的木屑來源,主要為屏東、台東地區。而木材之取得主要有四種途徑。第一種是經合法申請的「林地」採伐,面積約有500-700公頃;第二種是不受嚴格管理之「農牧用地」森林採伐;第三種來源是「開發案」整地過程提供的樹木,例如:工業園區、科學園區、高速鐵路、高爾夫球場等;最後一種則是「盜伐」。

二、關於農牧用地:
原住民保留地的農牧用地,在全台面積將近72,000公頃,然而這些土地,許多並沒有做農牧用途,在放任植被自然演替下,形成極佳之森林覆被,提供伐木的另一種來源。由 於農牧用地的伐木不受森林法管制,因此,林務局並無統計農牧用地伐木面積,必須由地方政府進行了解。經出具公文、打電話向各縣市政府索取相關資料,僅有少 數地方政府對農牧用地的伐木做嚴謹的管理。據了解,目前僅屏東縣政府有進行管制,並有統計資料。根據最近五年的資料顯示:屏東縣「原住民保留地的農牧用 地」伐木面積約每年40公頃,平均每年1,400立方公尺;2007年屏東縣核准伐木面積55.27公頃,其中林地17.62公頃,農牧用地37.65公 頃。以屏東縣為例,原住民保留地的農牧用地伐木面積高出林地之伐木面積甚多,推估其他縣市可能也是類似的情形,成為養菇業木屑之最大來源。

三、太空包成分:
太空包主料是木屑,約占太空包總重量的75%,輔料有米糠、麥麩、粉頭、黃豆粉、玉米粉、碳酸鈣等,輔料約占太空包總重量的25%,其中除了碳酸鈣用以調整酸鹼值外,其餘皆是營養來源。因此,每包一公斤重的太空包,木屑約有0.75公斤。

四、香菇太空包與木屑來源之關係:
根據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室的估計,台灣一年菇類太空包使用量約4億7,300萬包,以每包木屑約0.75公斤計算,總使用木屑量為35萬4,740公噸。 再者,根據碎木業者的經驗,一公頃土地可產出約100至200公噸之木屑,平均約150公噸木屑,估算一年養菇所需砍伐的森林面積約2,367公頃,相當 兩個高雄柴山,或88個大安森林公園。

但是,根據林務局每年伐木面積的統計,則僅約500-700公頃之間(1998-2007),中間巨大的落差,極有可能是農牧用地。然而,不 管是林地或農牧用地之森林,根據林地考察及伐木之訪談,目前養菇伐木林相大都為次生林,碎木業者坦承有少部分為原始林。伐木地點因為不是在都會區,交通設 施並不普及,伐木之前必然需要先開發林道。若是伐木位置陡峭且距離既有林道遠,新闢林道會在山坡上呈「之」字型蔓延數百公尺,對水土保持構成相當程度的傷 害。





府城走走


那天經過中正路 發現原來遮蔽林家百貨建築物的許多屏障已經移除
燈火通明 趕緊拍下照片
與大家分享




安平區億載國小前粉紅風鈴木盛開得很美  有空不妨趕緊來看看



這是隔幾天 早上趁著掃街人員尚未掃除落花前拍攝的 這次的取景有設計 看起來拍得比較好看 你覺得呢?







  • 留言者: 百合
  • Email: tn2209@tn.edu.tw
  • 網址:
  • 日期: 2013-04-15 21:52:28
我也有看到哦!!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推薦-不倒翁的奇幻旅程

促使我想做募款這件事的故事主角及故事 被報導出來了
與大家分享


新聞分享:5元、10元慢慢集 誓募8萬放電影


荒野保護協會台南分會解說志工「黑琵」,要募集8萬元播放電影「不倒翁的奇幻旅程」,但堅持每人只能捐10元以下的銅板,至少要募集到8千人的心。

與大家分享 大愛台林福清導演的採訪

20130327《真情映台灣 HD》不倒翁精神-林福清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決定所組成。四十多歲,人生風景已看過大半,有人選擇安穩度過餘生,但也有人決定賭上一切,為自己和一大群認識或不認識的小朋友,圓一個人生的夢,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圓夢過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故事~林福清。




親愛的朋友們
    因為我對生活方式的堅持 所以現在很少發E-MAIL給大家
也因為有許多事等待我去做  所以比較少時間去和大家聯繫互動
  
 最近我有機會看了一部影片-不倒翁的奇幻旅程  在這部片子中
我看到一部很適合兒童觀賞的影片 卻因為非主流 而無法受到片商的青睞
影片中運用許多短篇的動畫故事串聯
有許多片段是很有勵志性的
導演的用心確未被現實社會的冷漠給打敗
因而有了許多美麗的火花

該片導演 林福清導演

1.
導演也透過影片提醒爸爸媽媽3C褓姆化,正在剝奪父母的陪伴權  也埋沒了孩子的創造力 希望喚醒大人心中的小孩  小孩心中的老靈魂  而發展行動院線  希望能走遍319鄉鎮 

目前行動院線已走過 32站 ( 24個 鄉鎮市區)   目前約有 33,000 人看過

2.重回成大醫學院---啟動不倒翁口述影像的起點~~
  故事起源:

2011年10月,《不倒翁的奇幻旅程》在台南成大醫學院放映,邀請台南弱勢團體一起觀賞電影,一 位老師在映後QA舉手發言,講述她的感動以及期待「看」見電影的想望,讓在座許多觀眾不斷拭淚。這位楊淑雅老師是台南善化國中的音樂老師,她是一位視障朋 友,在「看」完電影後,很希望其他視障朋友能有機會觀賞此片。因為楊老師給我們很大的震撼與感動,《不倒翁的奇幻旅程》大膽做了嘗試,請託淡江大學的口述 影像專業團隊,花費7個月的時間, 製作了電影的口述影像,並在院線時期於台北信義威秀邀請視障朋友前來觀賞電影。

2013年3月30日,再度回到成大醫學院---當初感動的起點,放映了行動院線的第一場口述影像場。


會知道這部電影《不倒翁的奇幻旅程》是因為另一位朋友玉蜀黍贊助了這部片的放映 讓另一位朋友黑琵感動繼而向我們推薦 也讓我有機會與導演面對面 近距離去觀察導演 談話
另外黑琵他個人正在做一件事--效法不倒翁的故事中  導演林福清先生想要透過影片傳遞給大家的1.學習不倒翁的精神-勇於承擔與責任2.培養天使幫助人的心--
募8000人的愛心 來成就一場行動院線

自從知道黑琵預計募8000人的愛心 來成就一場行動院線
我的心就開始癢起來
一開始也閃過學習他的做法
可是馬上自己就打了退堂鼓
後來又有其他的想法
但也僅限於想而已
3/28那天晚上在看完電影之後
自己終於有了行動的衝動
於是趕緊行動

從今天起
我也要開始去向認識及不認識的人宣傳《不倒翁的奇幻旅程》這部片子
也正式宣布我要開始我的募款之旅
一元不嫌少  愛心不落後
期待自己能募集2次播映金額

如果您看完內容  有興趣了解更多 也歡迎您與我聯絡 讓我有機會傳達這部影片帶給我的感動

也希望你有機會也能去看看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