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特色民宿-一個民宿老闆教我的事

 星期六,一段隨性的旅程,從福隆草嶺古道一直沿著山稜,走到了宜蘭大溪,
           然後,我們決定下一站前往,花蓮。
           心中滿是征服三段古道的成就感,抵達了夜晚的花蓮。
           在花蓮火車站旁的網咖,電腦裡搜尋著便宜民宿,
           突然的看見了一個民宿的推薦文,
           價格便宜,條件也看似不錯,於是撥了通電話確認是否有空房,
           幸運地,有床位,和式房,一人三百。 於是便趕緊騎車前往。

           這是一家位於花蓮縣吉安鄉田間小路上的民宿,
           距離花蓮火車站,僅短短15分鐘的車程。
           抵達時,已經大概接近九點多,老闆正一個人看著電視,等待著我們。
           民宿是一間一層樓的平房,進到屋內,著實驚訝,非常的乾淨寬敞,
           民宿裡,總共有三間房間,一間套房,一間雅房,
           還有一間能夠容納六七人的和式房。
           老闆也是住在民宿裡,而今晚,我們是唯一的顧客。
           縱然我們只有兩個人,老闆還是讓我們用非常便宜的價格住和式房,
           這樣的環境,老闆卻依然願意給我們這樣的價格,
           讓我一方面感到慶幸,卻也一方面疑惑。
           這樣的收費,能賺得到錢嗎。

           就在驚訝之餘,老闆對於我們突然的到來而來不及準備感到抱歉,
           老闆向我們說: 不好意思,今天沒有準備花,
           如果平常有客人通知要來,我都會在房間裡插上幾朵花。
           聽著老闆這麼說,覺得這個老闆真用心,想要讓旅客感受田園生活的情調。
           放好了行李,老闆開始和我們聊天。
           原來老闆是個農夫,而民宿的周圍,就是他的田地,他種花種菜也種些水果。
           老闆說,田裡的所有東西,花、蔬菜和水果都是有機的,來住的遊客都可以自己採,
           廚房也提供給遊客可以煮這些菜,要煮飯的話,他也免費提供米。
           另外,民宿裡也有一台電腦,專為遊客準備的,
           而且如果是帶筆電來也可以上網,這裡有無線網路。
           老闆還說,如果我們需要的話,他也有腳踏車可也讓我們騎。
           洗澡時,浴室裡除了沐浴用品外,老闆還貼心的準備了女性衛生棉。
           而這上述一切的服務,都是免費。

           回想從大學以來,來過花蓮不下二十幾次,
           常常都為了找不到價格便宜又乾淨的民宿,
           而選擇住大廟宇的香客大樓,怎麼就是不曾找到這裏來呢?
           如此低廉的價格卻涵蓋了這麼多免費的服務,賺的了錢嗎?

           和老闆聊著,老闆問,我們為什麼會找到他這家民宿,
           我回答了是網路推薦,而且價格很便宜。
           老闆這時語氣相當平淡的說著,這一帶民宿很多,他的價格算是最公道,
           他也有和民宿旅遊網簽約,但他這裡的生意其實不是很好,
           不過,會來的人,通常都是回流的客人。
           這個民宿老闆經營了七年,他說朋友都笑說他是在做功德。
           人家問他回本沒,他說,還在往那裏努力中。
           但他堅持著用最合理, 或許對我來說, 已經是虧本的方式在經營,
           從老闆的作為和言談中,我們強烈的感受到一個發自顧客角度去經營的用心,
           不計所謂的成本,只想讓顧客賓至如歸的真誠。

           長這麼大,從來未曾見過任何正常人能夠做到這樣子的程度,
           更難想像,這民宿的一切,竟是一個行動不便,患有罕見疾病的老闆一個人獨立經營著。

           " 不要看我這樣,我其實是有小腦萎縮症",
           老闆用著輕鬆平和的語氣告訴我們他的狀況。

           是的,小腦萎縮症,也就是日劇"一公升的眼淚"中主角所患的疾病。
           一個現在醫學上的不治之症。
           小腦功能萎縮,致使行動越來越不穩,說話也越來越不清楚,
           慢慢的,情況會越來越糟,然後,只能完全臥床,等待死亡。

           老闆的行動,已經和日劇中看到的主角相似,
           走路行動緩慢而不穩,只能一步一步的慢慢前進著。
           說話的速度和清晰度也較一般人來說,緩慢不少
           老闆指著牆上貼滿的照片,述說著每一張照片的故事。
           這些照片,都是來住過的旅客,將和老闆的合照沖洗出來回寄給老闆,
           而他就這樣一張張的貼在牆上,
           他說,一個人的時候,他會看著這些朋友的照片。
           整晚的互動聊天中,老闆的臉上,總是帶著微微的笑容,
           一字一字慢慢地,熱情的與我們分享著,
           看著他的眼睛,傳遞出來的是一股柔軟的力量。 一股真實的柔軟。
           眼前所見,雙耳所聽到的這一切,儘管表面維持著鎮定,
           內心卻如同被強烈的一擊,深深的撼動著。
           究竟要有多厚實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平和看待這樣的生命歷程。

           第二天一早,推開和式房的門,
           門邊的花瓶插上了滿滿盛開的白百合,老闆還是貼心的為我們準備了。
           走到屋外,田裡的百合盛開著,還有其他的花和蔬菜水果。
           往屋後走,一個身影趴行在花園中,
           老闆正修剪著園中的美國草,身旁一隻黑狗陪伴著。
           老闆說,他走到哪裡,這隻黑狗就會跟到哪裡。
           到了夜裡,牠總會趴在民宿的門口睡,
           彷彿守護著老闆,守護著民宿。
           當我們走近老闆,小黑狗溫馴的靠近了我們,就和老闆一樣,溫柔的對待著我們。

           正當我們和老闆閒聊時,有個人從田裡摘了一些番茄,走了過來。
           他告訴老闆,番茄大概是一斤多,給了老闆六十幾元,
           老闆拿著十幾元說著五十元就好
           他是老闆的鄰居,他告訴我們說,
           老闆人很好,來這裡跟老闆買蔬菜水果,老闆總是會多給東西少收錢,
           也請我們多多幫民宿宣傳。

           老闆請我們留下資料跟聯絡方式,他說,他有一本訪客的資料簿,
           當他一個人感到寂寞孤獨的時候,或許他可以跟這些朋友連絡。
           聽到他這麼說,有一點點的心酸從心頭湧上,
           如果可以,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他這樣的朋友。
           從看見老闆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行動不便的狀況,
           但為了怕隨便的提問會有所傷害,
           所以對於疾病及過往,我們並沒有任何過問。
           直到老闆拿出了一本慈濟的會刊。
           會刊裡刊登了對於老闆的採訪,還有主治醫師對於他生命力量的文章。
           我們看著文章裡的字句,一連串的震撼和感動不斷交雜,
           以往出現在勵志故事或日劇中的生命力量,竟真實的攤在眼前。

           在這一刻,我想,我看到了生命中的典範。

           文章中這樣寫道:

           「其實,我小時候就知道自己應該生病了...... 。」
           七年前,他不願意自己的行動不便而影響兄弟姊妹的生活起居,
           決定搬出老家靠自己養活自己。
           賣了父親一部分留給他的土地,在剩下兩分地上蓋屋,種植玫瑰花自力更生。
           儘管相對於其他一般人,他必須花更多更久的時間才能做得好,
           但他的蔬菜、花卉也長得比其他農夫種的都好,
           跌倒無數次,又站起來無數次,也因此甚至被稱做,「跌倒花王」。
           「雖然體格、體力和人脈比不上別人,我只有刻苦耐勞的精神可以贏。」
           長久獨居的他,植物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我們愛她一點,她就還我們一滴,種花種菜就像夫妻一樣,
           對她好她就真心,沒給她吃好,她就『無水』......」
           他清儉度日,有時義賣花卉將所得捐出,有時也將微薄的收入定期捐款給慈善機構。
           在身體情況比較好的時候,甚至還擔任內政部老人之家的義工。
           「人家同情我,我也會同情需要幫助的人。」
           儘管努力生活,但疾病進度還是悄悄的前進著,
           兩年前早起洗衣服時昏倒在洗衣機旁沒人發現,
           直到自己清醒叫救護車,檢查發現腦中有血塊。
           八八風災那年,因為走路不平衡而跌倒摔斷手臂住院,
           結果回家後,發現家中近二十萬的現金全被偷走,盆栽、花盆也都被搬空。
           十幾年積蓄全泡湯的他,面對颱風過後荒蕪的田地沒有難過太久,
           「錢都沒了真的很傷心,但我是農夫,要管好自己才能管好田地,
           下雨有下雨的工作,天晴有天晴的工作。」
           儘管如此,他還是一樣沒有改變對人全然的信任。
           縱然知道自己的生命終將走向盡頭,
           他依然每天都認真的爬向這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土地。
           「我只有想,這是上天安排的命運,又不是父母故意要把我生成這樣,
           我的一生都是病,既然得到這種病,彩色的世界不好好把握,
           死了也就沒有機會了......」

           (全文請點http://www.tzuchi.com.tw/file/tcmed/201103-87/30-37.pdf )

           一面看著這篇文章,老闆一面感恩的說著,
           他說,很多媒體有來採訪他,
           有很多人因為看了他的報導,還寄一些藥給他。
           甚至,有一個視障全盲的朋友,因為知道了他的故事,
           特地一個人從台北來到花蓮看他,來鼓勵他。
           聽到這裡,真的很感動。在他們之間,有一種力量在傳遞著。

           在民宿的這段時間,縱然老闆面對疾病的侵噬,
           但他的言談間所流露的,是對於人的關懷和感恩,對於我們的熱情和關心。
           從他身上,絲毫沒有任何一絲的抱怨

           不卑不亢,他所散發出來的,是這樣的態度。

           他不怨恨造物者對他的不公,也不因為疾病而感到自卑自憐,
           他似乎早己全然接受這一切,
           然後,在還有呼吸的時候,盡一切可能用力的活著。

           回台北後,上網查了有關老闆的資訊,看見了一段訪談,
           訪談中才發現,老闆每年五月和六月的時候都會將所有的所得捐出,
           相對於一般人,這個世界給了他不多,但他卻試著去愛這個世界更多。

           看著眼前的巨人,讓自己感到愧疚。
           如果老闆都能不去抱怨這一切,那自己又有何資格去抱怨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呢。
           和老闆所遭遇的一切相比,自己生命中碰見的,又有何困難和挫折可言。

           老闆的主治醫師說,
           無法改善已成的宿命,倒不如學習阿港伯的精神,
           不因疾病改變他對生命的信念和熱情。
           現在已經不是醫師再告訴阿港伯該做什麼,
           而是他在教我們怎麼活,怎麼善用天地所賜。

           離開民宿前,老闆叫我去摘些番茄,路上吃,可以解渴。
           想到這些蔬菜水果也是老闆的經濟來源之一,
           就不好意思摘太多,意思意思的拿了幾顆。
           沒想到,老闆趁我們去影印會刊文章的時候,
           拿著籃子,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到田裡去,
           採了一大籃了番茄,一個塑膠袋裝滿滿,
           老闆說,這樣才夠呀。
           如果想到那位鄰居的量是五十元,那我想老闆給我們的量至少是他的十倍吧。

           原本到花蓮,還苦思著哪些地方可以去,
           但我想,一間民宿、一個老闆、一段故事,這樣就早已富足了我整段旅程。

           如果在印度加爾各答看見的是泰瑞莎修女的愛與慈悲,
           那麼在花蓮吉安,我遇見了跌倒花王的溫暖與堅強。

           如果可以,希望所認識的朋友們,去拜訪楊老闆的民宿,

           不是要大家的同情,或許說,身障者從來都不需要同情,需要的是同理。
           身障者需要的是一個平等的角度去對待,一個平等的機會去創造存活的價值。

           和楊老闆相處,去感受生命的熱情與力量,去學習著該怎麼活。

           花蓮吉安,我遇見生命中的典範。

           ======================================================

           【茗新休閒花園民宿】

           楊文港 先生

           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慶豐11街31號

           0926-839397

           套房(可住四人) 1600元

           雅房(可住四人) 1200元

           和式房(可住六七人) 三人以內800元

           三人以上每人250元

           單人住宿500元


虎山老樹相伴。幸福滿滿

活動時間: 10/23(日) 10:00~13:00
活動地點: 虎山國小大門前
 
10:00~10:10虎山國小大門前護老樹(八方好漢會師)
 
10:10~10:30虎山老樹列隊歡迎(里長老樹下奉茶)
10:30~10:50分組幫老樹量胸圍+身高,估算年齡(掛見證牌)
 
10:50~11:10 簽名見證快閃一族(與老樹合照留念)
 
11:10~11:40 與老樹對吟創作詩句(請填姓名,要集中無償投稿報社)
 
11:40~12:30 相約老樹下野餐+分享詩作+閒聊博感情
 
12:30~13:00 詩作統一收件給報社(主標題:虎山老樹,副標題:自訂)
 
13:00~~~~~感謝老樹+感謝愛樹+平安回家


 


~~~~~~~~~~~~
上星期的晚上...手機的冠羽畫眉啾啾啾是二行里熱心的宋里長打電話來...一開口就說...仁德糖廠的老樹麥後郎冊掉啊這禮拜一揪郎才去抗議...宋里長希望有更多人來關注這件事...不要讓有歷史有故事的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就消失了問清楚是哪邊的老樹...原來是我們家小朋友念的虎山國小前面那一片綠蔭今早送小朋友上學...趕緊走一趟記錄老樹的身影蓋房子要空地不難理解...但只是粗糙想把地面清除殆盡方便施工蓋好的新社區...少了這些有記憶有故事的老樹...應該也不會有能量蓄積造就地靈而人傑這麼粗壯的身軀...經歷多少88+921都不會輕易倒下希望有更多人來關注身邊的老樹...別讓珍貴的老樹...在無聲無息中倒下肢離不堪


By 野馬
 
Dear...護樹夥伴好
 
小活動通告先...若當天活動內容有稍更動煩請多包涵(因不曉得會有多少人來)
 
護樹小活動,純自動自發,愛老樹夥伴當天請自備午餐+餐墊+防蚊



  • 留言者: 黑仔
  • Email: a61153@taisugar.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0-17 11:39:28

珍貴的老樹應該保護


但沒聽說仁德糖廠的老樹要砍伐


台糖公司副總經理楊錦榮強調,拆掉的防空壕是因年久失修,且沒有專人管理,擔心危及遊客安全。未拆的防空洞將順應民意保留,目前砍除的是造林樹種,園區老樹一定會保護。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短文【雨後】:吳明益

吳明益:


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有時候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作品曾獲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並兩度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金石堂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誠品年度推薦書,聯合報小說大獎等等。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編有《臺灣自然寫作
                     選》、《濕地.石化.島嶼想像》。   
 
吳明益


【雨後】


幾日霪雨,覺得整座學校都浮了起來,眼看就要漂走了。黃昏雨停,雨雲出現兩個層次,一個停在大約兩百公尺左右的山腰,另一層則是約在三千公尺的高度。如此一來,山就在虛無縹緲間了。


信步走到餐廳胡亂吃個炒飯,心裡一直思考著日前陳文茜所寫的〈在放生的旅途中〉那篇文章。文章中寫到她與丁乃竺、姚仁喜等人跟隨宗教團體,到某處「可以放生」的水庫放了一萬四千斤的魚,於是身心總算獲得安頓的故事。


這篇文章我以為值得注意的一點倒不是「放生」這件事的對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部分宗教架構起來的價值體系,本就是以人為中心的。因此它也很容易架構起人「放過」其他生物,就是某種德業這樣的思維。而這樣的思維一旦信仰了,是極難撼動的。另一方面,「放生」其實是擾亂生態、甚且可能是「放死」的論述,也已多有科學闡釋,在另一批人的思維中建立起來了。


關鍵在於,兩者為什麼無法對話,或科學家的論述為什麼無法說服宗教信仰者呢?


我認為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陳文茜並不知道自己放的是哪一種魚,似乎也不想弄清楚的樣子。這篇文章最多的字數在寫自己,寫魚的時候僅有一行,那就是「有的長如手臂、有的短如常見之魚」。不想弄清楚自己所「放生」的是哪種魚的人們,當然可能會誤把放下水庫後跳躍的魚群視為「歡樂」,而不會想到牠們也可能是水質適應不良,或是溫度落差太大時,承受到了巨大的「痛苦」。對陳文茜而言,寫文章時提到姚仁喜、丁乃竺,似乎遠比提到她所「放生」的這一萬四千斤魚是哪種魚重要得多。


如果我的這點推理沒錯,一個不在意所見生物是「哪一種」的人,卻拍攝了一部據稱要推動臺灣環境革命的《正負二度C》,也難怪裡頭會錯誤連連,充滿自相矛盾的說詞了。這是因為陳文茜的價值體系不真的是建立在她宣稱的「理性」之上,而是比非理性更可怕的「偽理性」之上。


反國光石化期間,多次有學者提及是否要邀請陳文茜「站在同一邊」,但在此方猶豫之間,奇妙的是,一向蒐集資訊快速的節目製作小組,卻也遲遲沒有針對這個近十年來最重大的環境議題表示看法。過去我在看陳文茜主持的節目時,一面在「文茜財經週報」盛讚破壞生態的資本家,隨即又在「文茜世界週報」對地球暖化感到憂心,這樣的矛盾訊息,使得我個人將她定位為「麥克風式的媒體人」,只是傳遞訊息的載具。就這點來看,她的聰明是在於掌握議題的敏銳度,卻不是在思考議題的深度上。我當然也不會因為這樣的一篇「放生」的文章就認為陳文茜是愚蠢的,只是這真的是一個很值得警惕的材料。


我們走在大學校園裡頭了,以為自己是大學教授,知識份子,但顯而易見「醫生、工程師、財經專家、文學專家」都只是專業人員,而非「知識份子」。知識份子不該只是捧著自己專精的學門而已,他還得有追根究柢,遇事不懼權勢的反骨精神。


比方說,一個知識份子因信仰宗教而參與「放生」了,他得在「放生」之前,問一下現場有沒有魚類專家,「我們放的哪一種魚啊?能不能放在水庫裡呢?今天的水溫適不適合?」魚類專家在回答這樣的問題後,也不能自詡是魚類專家而已,他還得是一個知識份子,於是他轉過頭去再問水庫生態學家:「這種魚雖然能活在水庫裡,但一下子放了一萬四千斤會不會造成生態負荷過重,造成水質的優氧化?」水庫生態學家回答了這個問題,發現到自己還是個知識份子,於是轉過頭去問倫理學家:「我們究竟搞這個『放生』,意義在哪裡啊?」


於是倫理學家,拿著水庫生態學家和魚類專家提供的資料,和宗教家辯論了起來,以一個「知識份子」的角色辯論了起來。至少得做到這樣,那麼這樣的「知識份子」,才讓我們多少能放點心不是嗎?


因此,陳文茜小姐的這篇文章並不讓我憤怒,它只是讓我了解到口號的空虛(有人認為她是臺灣最聰明的女人),以及她在這件事上,並不算是個知識份子。


陳文茜認為自己放生了,終於得以睡著覺。她卻不知道,這一萬四千斤的魚,讓另外一些人睡不著覺了,甚至可能一個小小的生態系因此崩毀。陳文茜認為她原本自己仍像「凡人渾身充滿了悲愴」,而在放生結束後,「落寞與心痛」終於結束了。我並不曉得陳文茜小姐的悲愴何來?但透過購買一批魚,瞎放走牠們到水庫裡來「處理」這樣的悲愴,總讓我這樣的凡人感到悲愴不已。這不只是對被「放死」的生物不尊重,恐怕也是對自己的不尊重。


這樣的思考,也讓我的心情在雨後如同一座浮島,漂盪不已。



陳文茜的原文
http://tw.myblog.yahoo.com/deivyavan/article?mid=8047



  • 留言者: 瑙洎奩
  • Email: aaron9755403@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0-12 17:07:53

Z.bmp 







  • 留言者: 水納瑞
  • Email: yuhsueh-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10-05 20:30:49

認同老師的想法


之前也曾經有位朋友來問放生的事


他的想法也跟陳文茜小姐一般


我費盡口舌也無法將其他論述冠入他腦裡


最後我是選擇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