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娉育2007/01/25
近幾年來台灣解說培訓可謂風起雲湧!公部門、民間團體相爭召募解說員,培訓課程琳瑯滿目,簡章中「保護生態」、「保存在地文化」字眼不斷出現!似乎,「保護」、「保存」已是公私部門的共識;照理,台灣環境破壞理應趨緩,而文化的線條應更深化;然而,事實卻是土地生態加速催殘!文化保存搶救的聲音逐漸急切!
這是為什麼?課堂上講師殷殷告誡:「生態解說就是要能讓大家了解這裡的生態之美,因為了解,才知道要保護!」文化性的解說也同樣是這樣的說詞。沒有保護,何來的美?然而,在諸多解說課程中,卻出現刻意迴避破壞,而或者避重就輕的情形。公部門如此是因為破壞即其「當為而不為」的缺失,自然儘量掩釋;私部門檢討性的部份稍多,但「怕事」心態擴大效應,加上深受公部門操作模式影響,導致解說保護的本意大打折扣。
這次柴山會解說培訓員招募期間,有些現象是值得注意的。有一些來電詢問者言語間大有「我已經參加過…的培訓課程,這類課程已經上過,不需要參加那麼長的培訓」。或者沒問該負什麼義務,直接問「你們有什麼福利?」有些人會問該如何負「排班之責」,說是應盡的義務;但言詞間卻充滿著「你們理應給我們有上場的機會」。言語顯露動機,你認為這些人所為何來?
面對上述自認已經上過類似課程、無須再上的詢問者,我總會接著問「你上了多久?」答案常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短。「兩天!有動植物、有解說實務」。兩天?他一定是個天才,而我必定是個笨蛋!接觸柴山七年,到現在依然不太懂。學習如果可以速成,那我們為何要從小學念起,直接去讀大學就好啦!
時下的解說印象
說到解說,你的直接印象是什麼?因為工作關係,接觸的公私部門不算少,經常需要參加類似活動。以下大略敘述目前解說培訓與解說操作的整體印象:
一、免費吃學、殺時間的培訓印象
去年在某個公部門舉辦的大活動場合,旁邊站了一位志工,他正賣力地向朋友推薦下期志工培訓的課程。「來啦、來啦!可以免費學東西、殺時間,還有免費的便當,又會送很多東西給你。」接下來,我享受了一場免費的導覽解說,說者口齒清晰、充滿自信、還帶點幽默,當下還覺得挺不錯的。但解說完畢,細細品味,卻是什麼感覺也沒有;更慘的是,我除了記得可以領紀念品以外,其他什麼印象都沒有!
拼命回想解說的過程,看到底記住了什麼,總不能辜負「免費享受」背後的美意。只是,腦袋卻只充斥著模糊的名詞、半生不熟的標的釋意,紛飛的知識轉眼消逝!終究,這趟行程的收穫,還是只有那個紀念品。半年之後,紀念品沾滿塵埃,也進了垃圾桶。
就這樣,久而久之,解說的前置培訓與後續操作,就幾乎與「免費」、「殺時間」冠上了等號。
二、「拼命塞知識,表示我很行」!
由北到南,聽了無數的解說,知識性的解說佔大多數,許多解說員往往為了彰顯程度,大量的知識拼命地往外堆!某個知名的解說員是這麼跟我解釋的:「說越多、他們越心服,反正他們也記不住,不怕被偷學!」
三、「忘了你是誰」的自我陶醉
有些解說員的確懂很多,解說過程碰到某個他喜歡的人、或某個偏愛的領域,只見他忘情的說,深入自己的領域世界,越說越細,深入處除了他自己,少有人懂。看著解說者那陶醉樣,我們只能乾瞪眼。
四、學解說很容易,速成,照本宣科即可
迅速學成,匆匆上場!此類型的解說最多,這也伴隨著拼命塞知識的類型。填充式的教育,最容易有這樣的結果。當然,也最容易讓聽者感到無聊,或導致知識性的壓力。
解說,所為何來?
且讓我們回到解說的最根本目的:到底為何解說?不就是讓來者知道這裡的人文歷史與環境生態之美。那讓他們知道這些要做什麼?自然是知道他的美,而懂得珍惜保護!但如無保護之功,那解說何用?今天解說的標的物或地,明天剷平消失了,那還有得說嗎?然而,此情此景大多只換來解說者短暫的心痛,無奈嘆息之餘,隨即轉頭換另一處解說,心痛就只有那五分鐘。
文建會培訓文化守護網的守護員,他們回報即將被破壞的歷史建物,卻發現政府完全無能為力!生態解說培訓在政府機關裡最多;但是,他們發現政府同時大興土木破壞該處生態!會發現問題、敢出聲音的佔少數;而整個充滿矛盾的機制卻也一直在扼殺這群最具行動力的人!某次在公部門上課,有個資深學員提出這個問題,最大的破壞來自培訓他們的人!然後很挫敗的問:「那要解說員做什麼?我們什麼也保不了!能不能請您建議該怎麼做?」只見在場許多學員雙眼發亮,心有戚戚焉地猛盯著我瞧!
好哇!在公部門的場子考我敢不敢言。我想了想,做如下回答。「政治操作過程,裡頭需要人才,也需要奴才;那邊多、那邊少,全看人民素質。台灣政府現階段不問是非、只管點頭辦事的奴才多,人才少;而奴才與人才就那麼一線之隔,請問你怎麼選?」
政府說要教育民眾!然而,卻是教育了民眾,就是教育不了自己!面對民眾的破壞,政府常無可奈何,說刁民難管;面對同仁破壞性的開發計畫,也無置喙餘地,因為是上頭長官的意思。當然,也教育不了民意代表。文化也好、生態也罷,這些個教育不了的一群,就形成了最大的破壞共犯結構。
積極護生的解說企圖!
怎麼解說呢?自己從一開始的摹擬,而後因接觸議題的多元性,又對政策持續關注,及知識的攝取與更新;最重要的是:長期的生態觀察與廣泛、深入的文化關照!之後解說的方式、包含上課內容也完全改變!在這裡不談細節,只說方向,謹提供大家參考。
一、 一股「積極護生」的企圖心!
二、 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的情境引導。
三、 長期的觀察、紀錄是與土地情感結合的不二法門。
四、 正視問題之所在,不迴避、不害怕。
五、 解說素材的廣度、深度、活潑度。
六、 適時地與時事、與問題結合。
我們總是很理所當然的接收之前留下的行為模式;因缺乏省思過程,自然無從批判,也得不出如何做的方向。請別簡單的把批判與批評直接畫上等號;事實上,在科學與哲學的領域,批判是往前跨步、或突越層次的力量。解說亦如斯,省思、行動導正或扭轉局勢,就涵容著批判的力道。
與土地融合、與歷史連結,那股守護的情愫也容易產生;而解說素材的運用,自然也會調整。就重新調整心情、觀念,說一場感同身受、會感動人的解說吧。
- 留言者: 水納瑞
- Email: yuhsueh-1@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1-07-20 11:26:41
這幾年 我參加荒野
很高興在我剛踏解說員的行列就跟對人
所以不知有"免費吃學、殺時間"這樣的事
在這幾年的參與定點觀察
我慢慢關注起我們的環境
漸漸融入了下列這些方向 又證明我ㄧ開始就走對路
一、 一股「積極護生」的企圖心!
二、 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的情境引導。
三、 長期的觀察、紀錄是與土地情感結合的不二法門。
四、 正視問題之所在,不迴避、不害怕。
五、 解說素材的廣度、深度、活潑度。
六、 適時地與時事、與問題結合。
在我自己的職場上 普羅大眾對我們都有許多偏執
我也認為只要我走在正道上 作對的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