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益廣告協會
http://www.ac.org.tw/04ad_1.php
或http://www.youtube.com/watch?v=MWBTvZ0VxzM 沒用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LuKJfQaRNE 笨篇
好幾天前在健康路的五妃廟前意外看到類似果夾東西
很像蘋婆的
昨天又在看到確定是走了一段發現原來誤以為是欖仁樹開花其實是蘋婆開花
小巧的好像欖仁的花又不太一樣
靠近郵局的那科已經結果了
而且熟到果實快要掉出來了
看到格友的介紹http://www.wretch.cc/blog/alive2006/8531623
令人垂涎欲滴
而且只能說我看到的是營養不良的蘋婆
在一次的聚會中
夥伴拿出關廟的特產之一-鐵金剛鳳梨酥請大家吃
好吃得不得了
而這次剛好有一位任職南聰的夥伴想幫他的一位學生媒合實習廠所
正希望能找在住家附近
於是跟大家說起在剛開幕許久
筆者就已經因為在網路上夯到不行而被吩咐代為採購
曾和老闆聊起他創立的想法http://www.tckwfood.com.tw/
非常受到感動
這位夥伴當天晚上就和老闆聯絡上
老闆也很爽快答應了
感謝老闆的善行
也希望大家能多捧場
作者:許添盛醫師
∕賽斯基金會董事長。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賽斯文化發行人
一般社會的價值認為,人犯了錯就該接受處罰,大家傾向用規定及處罰來規範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在大多數的兒童教育上,我們仍沿用此類的思維,從很早的階段,比如孩子搶別人的玩具,剛開始大人會說:「不可以哦!」,有些大人則用口語、手勢或命令的語句要求孩子自己歸還對方;這類與兒童互動的過程看似枝微未節,但對兒童心智的發展及日後的行為,均影響深遠。
在讓兒童了解打人、搶別人玩具、不高興就把碗摔破、在教室大聲吵鬧、不做功課、東西亂丟等這類行為不恰當的時候,是否要幫助他們建立所謂的對錯及是非標準?這樣的做法並不完全正確,畢竟有些事的對錯標準是人訂出來的,有些道德觀及是非觀也相當地人工化,並不見得符合人類自然的心靈天性。
當兒童犯了錯而接受處罰後,可能只是因為怕被處罰而不去做某些事,並非真心認為做那些事是錯的,或發自內心不想去做那些事;這就造成了兩個可怕的後果;一是兒童根本沒有所謂內心的對錯或是非標準,他之所以沒做某些,是因為害怕被抓到或被處罰;另一種情形是,兒童真的在內心建立了對錯標準,而且由於父母及成人世界對待他的方式,他開始堅信「犯錯必須受罰」;當這樣的兒童長大成人後,他也會以懲罰的方式來令別人「知錯」,也許用法令,也許用拳頭,當自己犯了錯時,在潛意識裡,常必須令自己「被懲罰」來彌補所犯的錯誤及良心的不安。在潛意識的層面上,許多成人會不自覺地吸引「報應」、「惡運」,不自覺地令自己受苦,甚至令自己生病、長期受病痛的折磨,來施以「自我懲罰」,以令自己心安。
看到這裡,大家一定會陷入困惑:不教兒童又不行,難道任憑孩子成了肆無忌憚、是非不分的混球。
新時代的兒童心靈教育強調的是:
一、協助兒童建立起他自己的是非對錯觀點,除了基本戒律「不得侵犯他人」之外,一切都是所謂的遊戲規則,也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大人除了積極培養兒童的同理心,也得引導孩子為自己負責:孩子必須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非只由外在的規範來界定自己什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二、成人可以將大人世界的是非標準介紹給兒童認識,讓孩子知道「那是大家一般的玩法」,「如果你不遵守(如上課時吵鬧),不代表你是錯的,只代表你妨礙了老師的教學及其他小朋友的學習」那麼孩子也會產生自己的選擇。
三、如果犯了錯就應讓「不要再犯」,且必須對受害者做出補償,不需要再扯上「懲罰」的觀念,有些兒童愈懲罰愈犯錯,愈處罰愈故意;有些兒童只因怕被處罰,所以不敢犯錯,一旦沒人管便胡作非為。
期盼各位父母日後教育兒童時,能夠參考一下以上的建議。
(摘錄自在孩子心裡飛翔 / 賽斯文化出版)
作者:許添盛醫師
∕賽斯基金會董事長。賽斯身心靈診所院長。賽斯文化發行人
新時代思想的醫學觀裡,最核心的一個觀念就是「恩寵的狀態」。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體會到快樂及滿足時,便是在一種受「恩寵的狀態」。在如此情境下,身體這個小宇宙彷彿與大宇宙合而為一,超越了個人的界線,進入到一種明覺的境界;此時會發生一個很特殊的效應,那就是在細胞的層面上,會發動所有我們過去快樂經驗的記憶,而這樣的發動將大大的有益健康。
喚起過去美好回憶
當你有病在身的時候,常常會經由恐懼將自己的病痛畫面投射到未來,因此削弱身體的自癒力,讓病痛繼續延長。
所以,你應當想像自己無病一身輕,想像你自己已經沒病了,正快樂的從事一項愉快的活動,進行這樣的一種想像時,你必須帶著嚮往健康的熱切渴望,心中認定健康是你天生本有的狀態:「我本就該健康,而非生病」。藉由這樣的想像,也發動了細胞天生「恩寵的狀態」,因而能將健康投射到未來,加速身體的復原。
聆聽聲音的治療
試著專心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將自己的思緒完全放鬆,進入一種絕對專注的狀態。
如此深刻的專注將帶來身心真正放鬆,身體內潛藏的自我療癒力量也將被發動。來自大自然的聲音,包括雨聲或浪聲,能提醒身體所出的大自然的活力及能量。
此外,傾聽喜歡的音樂將有意識的喚醒我們內在的生命之歌。生命之歌是一種賦予肉體生命的內在聲音,這內在聲音能在身體內不斷的起治療作用,幫助我們恢復健康。
性的治療
有相當多的疾病其實都來自人們對「性能量」的壓抑,一次不受阻礙的性活動,能將人類深層生物上及心理上的愛表達出來,激發生命的熱情及喜悅,不但能促使身心和諧的運作,更有助於降低焦慮的情緒。
性其實並不只侷限在兩性的交媾;反之,一次美好的性活動會把一個人帶往和自己存在源頭的親密接觸裡,並因此將身心帶入「恩寵的狀態」,大大的促進身體的健康。
發聲練習
「唵」這個音是宇宙創造時的一個根本音,代表著宇宙誔生時浩大的活力。
趁四周寧靜的時候,你可以在自己心中默唸,或者想要發出聲音也可以,「唵……」(O-O-O-O-O-M-M-M-M-M)這個聲音會自動幫助身體朝向「精力」及「幸福」推進。
夢的治療
夢是人類擁有最偉大的一種自我療癒力量。
有些夢可以提供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欠缺的一些發洩管道:有些人利用夢境怒駡平日不滿的上司,或在夢中發洩對配偶的憤怒,這些夢會動員身體的資源且釋出我們所需的荷爾蒙,而治好某些疾病。
此外,在睡前暗示自己做一場「治癒之夢」也能有所幫助。
藝術治療
任何的一種藝術創作或藝術欣賞都有助於身體的自我療癒。當我們從事藝術的創作時,便會進入忘我的狀態,把深層無意識的能量導引到意識的層面,達到一種明覺及恩寵的昇華經驗。
所以,當我們沈浸在對美的欣賞,或鑽研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會發現甚至連因對生命的絕望而形成的癌症也有可能因此而痊癒。
改變信念
我們的身體以一種非常忠實的方式反映出現代人對老化的恐懼。嘗試默唸以下的句子:「我的智慧隨著年歲而增加,年紀越大,越能心平氣和,肉體感官也越來越能欣賞各種環境的美,我可以健康快樂的活到高壽。」
藉由默念而增加的信念將可以幫助各位,在邁入老年時依然擁有極佳健康及活力。
(摘錄自用心醫病 / 賽斯文化出版)
康達雜誌/文.黃惠如
老師跟你說:對不起! 「對不起。因為兼職組長的關係,我偶爾會遲到。對不起。雖然我很努力,但有時候還是會控制不住脾氣。對不起。如果我用不該用的語詞無意中傷害了你。對不起。你們就要畢業,有些錯來不及彌補,因為這門課我已無法繼續。坦白的面對自己,真誠地道歉,真的有點難,但我願意…」
南投縣光華國小老師簡世明老師在畢業班考試卷上,向學生道歉。因為他覺得,學生即將畢業,所有課程都上完了,唯一還沒教會孩子的是面對別離,學習和老師以及相處6年的同學說再見,學習和自己的童年道別。
「別離應該是個祝福,不是缺憾。」他說。
學生們看到考題,先是一愣,然後表情嚴肅,更多人哭了,監考的老師覺得奇怪,難道是考題太難,為什麼學生哭成一團。收回考卷後,簡世明老師發現有個孩子也寫下自己的「10個對不起」,另一個孩子寫下「10個沒關係」。
「老師就是感動的工作!」簡世明說。
曾經身為學生的你我,或許不記得過去老師教了什麼,卻永遠記得某位老師帶給你的感動。
「感動」甚至會改變學生的一生,小莉就是一個例子。小莉是個典型被排擠的孩子,胖胖的身材、遲緩的動作加上低下的成績,同學惡意幫她取綽號,排隊也不願和她排,連簿子都不願和她疊在一起,老師怎麼勸誡、禁止也無效。
於是小莉變得愈來愈退縮,築起一道拒絕別人的牆。「這樣的孩子我們要逼她到什麼地方去?」簡世明心想,他相信小莉其實不笨,決定試試看。
月考前一天,簡世明把小莉叫來,讓她把一張考卷做完,小莉本能拒絕說不會,簡世明和她約定,做完這張考卷,回家功課全都不用做,於是,慢慢地、一題一題地,在小莉委屈又拚命拖延下,終於做完考卷。這其實就是隔天的考題,只是題號更動而已。
待月考成績公布,「小莉請站出來!」小莉像一隻受驚的小兔子手足無措地上台。
「小莉是這次考試成績最好的同學,她考了80分。」
「嘩!」全班炸了開來,永遠不及格的小莉竟然得到了生平第一張獎狀:「最佳進步獎」。雖然此舉受到質疑,但簡老師認為,「獎懲的目的不是為了表彰勝利者,而是表揚最值得表彰的人。」
「這還不夠,我要她永遠抬起頭!」簡世明說。
那一年的表揚模範生的「光華芬芳錄」,簡世明提名的就是小莉,理由是「認真勤奮、永不放棄」,相較於其他班都是得獎紀錄輝煌的考試高手,主辦的輔導主任以為簡老師在開玩笑,但簡老師堅持。
於是,小莉的照片和其他模範生一起貼在中庭走廊的櫥窗。同學們議論紛紛,簡世明老師不多解釋,但態度堅定。幾天後,小莉偷偷一個人走到中庭走廊,盯著自己的相片看了10分鐘。
後來,小莉多了點自信,願意卸下冷漠的面具,面對同學的嘲笑也懂得頂撞回去。多年後,她就讀某知名高職的餐飲科,希望成為出色的廚師。
「觀察,老師才能發現孩子的潛能。」簡世明強調,若非觀察,他也無從得知小莉被排擠。他呼籲老師同業,「下課不要只改簿子!」下課時多和孩子說話,看孩子怎麼玩,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下課時間才會呈現孩子的完整面貌。
簡世明認為,身教才是力量最強的教育,他要向學生示範生命有無限的可能。
成功,就要揮汗闖關學騎獨輪車就是,年過中年的他故意在學生面前練習,逼自己一定要學會,「遇到困難怎麼辦?就和他拚了,就是要成為海賊王,不斷地過關破關,才能拿到寶物,」簡世明突然像青少年大吼大叫。
在一次畢業典禮,簡世明也向同學示範,不要怕失敗,要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即使不認識的人也會聽到你的呼喊,願意幫助你。
簡世明寫了幾封信給素未謀面的知名人士,希望邀得他們的祝福。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長跑名將林義傑和奇幻基金會執行長朱學恆都回了信,朱學恆甚至還在網路舉辦徵文比賽:「寫給當年國小畢業的自己」,引起網友熱烈回應。
「不喜歡他的工作的人,不會是好老師。」簡世明說。
他這樣當老師很累,很花時間,他總是7點就到校、5點才離開。「我只是儘可能行為和信念一致,否則我會受不了。」簡世明說。
光有熱情沒有用,有一天會燃燒殆盡,變得憤世嫉俗,他有的是信念,信念讓他今天前進一公尺,明天若遇到挫折,或許妥協前進5公分,但永遠往同一個方向前進。
而他堅持的教學信念,就從這一刻建立。
簡世明就讀台中一中時,叛逆不認真讀書,大學考壞了。父親為了10個小孩的教育,填志願時幫他填公費的師範學院,他被迫到心中「鳥不生蛋」的台東唸書,心裡堆了悶氣,意味以後要當無聊的老師。
他在台東唸書時遭遇車禍,被送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籍醫生幫他看診,簡世明隨口問,為什麼飄洋過海到台灣來?外籍醫生回答:「上帝叫我來,我就來了。」
這個輕鬆的答案震懾了他,讓他記住20年,原來唯有奉獻,才能得到心中真正的自由,唯有奉獻,才能看到生命的美好,唯有奉獻,才能看到孩子身上的無限奇蹟。
然而他的付出,學生也都記得。朱學恆在部落格貼出簡世明老師邀他鼓勵畢業生的信後,一位國二女生回應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曾經身為他的學生,我,很幸福。」
★當看到這篇文章時,你是否也曾經有一位老師讓你認為身為他的學生很幸福呢?